深圳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征集标识引发争议
实际上,评委们对于该标识在实用性上的能力也颇为“忐忑”。李永铨说:“选择这个标识的确有些"冒风险"。因为标识的运用不仅仅是一年、两年,而是一个长时间运用的过程。如果没有足够的运用能力,这个混合图形会变得很混乱。选好标识只是一个开始,将来的运用情况才是标识成功与否的分水岭。”
“在今后的推广过程中,小到一张名片、海报,大到会场布置以及城市宣传,标识无处不在,这是一个系统的使用能力。”张达利说,这对标识的运用能力是个很大的考验,这还得看设计中心有没有这个驾驭力。
李永铨甚至建议,设计者最好全程跟踪标识的整个运用系统,设计出一套完整可行的运用手册,从而保障标识运用的顺畅性。
“作为一个为设计而存在、为设计服务的机构,我们想要"为设计而设计"。这也是大赛以此为主题的内在原因。”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策划筹备负责人之一黄伟文表示,“我们只是想做一个充分的、纯平面的设计专业竞赛,充分尊重评委,希望站在一个学术的角度来做,使这个竞赛能够对平面设计、LOGO设计、政府标识设计有所推动。因为,设计中心的想法就是要推动设计的进步。”
作为主办方代表,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策划筹备负责人之一周红玫也参与了评选的全过程。她告诉记者,此次大赛第二名、深圳设计师黄杨的作品因其亲民性和实用性而颇受评委和主办方青睐。评委们为此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激辩,最终还是投票决定。“这一次,"领导内定"行不通,一切得靠设计说话。”
李永铨和张达利也一致表示,此次评选打破了以往官方比赛内定的习惯。“我们以前参加大赛评选,都是选出3个,最后由领导定。这次,完全由评委专家定。这也为国内标识征集和投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